最新动态
​​段允生 :赵树理故居、陵园拜谒记
发布日期:2025-06-23 19:46    点击次数:180
 

图片

图片

因为小时候读过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所以仰慕这位著名作家已经大半辈子了,终于在今年5月11日下午拜谒了他的故居和陵园。

去年5月18日,我随团去山西省沁水县湘峪古堡等地游览,傍晚返程途中,发现路西山坡上“树理小镇”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询问导游确定这里是赵树理老家,便萌发了一定要到此一游的欲望。今年5月上旬,在朋友圈里发现一条11日出游湘峪古堡+胡家掌村+树理小镇的信息,我立即向微友导游转账报了名。尽管已经游过湘峪古堡,但老翁之意不在古堡而在名人赵树理也。

1

我有在出游前“做功课”的习惯,从网上查询得知:

赵树理,1906年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1925年考入长治市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试写新诗和小说,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毕业后任过乡村小学教师,1929年被捕入狱,1930年春出狱以后便在太原等地辗转求生,间或为一些报纸副刊撰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长治、阳城等地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1939年至1940年间编过三个小报副刊。1943年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后到华北新华书店任《新大众》主编。解放初期进北京,任《工人日报》记者、《说说唱唱》主编、《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1953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1964年调到山西省文联。

山西省文联为赵树理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追认赵树理为“人民艺术家”,其文学贡献得到官方重新肯定。

1980年代,赵树理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多次修缮,保持原貌,升级为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代,沁水县政府将赵树理骨灰由太原迁回故乡,建成赵树理陵园。2006年,赵树理展览馆在其诞辰100周年时建成开放。2010年代后期逐步推进树理小镇建设。

2

2025年5月11日下午2时许,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省道S332端润线,由北向南行至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拐向西,穿过高大雄伟的尉迟门,前行二百余米,停在树理广场。我们下车步行向北前往赵树理故居,途中我向坐在街旁的一位老人打听:“赵树理家里现在还有什么人?赵树理的墓在哪?”老人告诉我说:“赵树理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儿媳都已经去世,孙子们都在太原市住,只有小儿媳妇住在老家院里。赵树理墓就在村西的山上。”

我们在这条南北街上走了一二百米后,又向东走约三十米,看到一处坐北朝南的门楼,街门西侧有三个“赵树理故居”的标志,其中两个刻在石碑上,分别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上还挂着“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晋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等四个牌子。

从东南角的门进入院中,只见东北西三方各有一座二层楼房,南院墙内的空地上,尉迟古韵传承艺术团正在上演根据赵树理原著改编的话剧《小二黑结婚》,院中间的梧桐树下站了许多观众。我无心看戏,右转观瞻。

东屋门锁着,门侧的牌子上写着:“东屋,原为赵姓家族祖产,为赵树理一本姓叔叔所有。”在东屋与北方的堂屋之间的耳房前,站着一个老太太,我以为是赵树理的小儿媳妇,上前问候得知她是赵树理的堂弟媳妇,已经九十高龄。我猜想她可能是东屋的主人。

我与老人家合影后,来到堂屋,门牌上写着:“堂屋,赵家祖业,始建于乾隆年间,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原为赵树理父亲赵和清、母亲王金莲住所。”屋内正面墙上挂着中堂,两侧的对联是:天机清旷长生海、 心地光明不夜灯。

移步西屋,这是赵树理的出生地和住所。正面墙上,挂着毛主席像,贴着“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对联以及“毛主席万岁”的横幅。毛主席像下的条几上摆着赵树理的遗像,两边摆着茶具、一个老式收音机,一个大合影照片。照片上端写着:“2016年清明节揭碑回乡故居留念。”导游介绍说,这是赵树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全家福,我数了数共有38人。南侧是卧室,北侧和东侧放着一个书箱、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放着《赵树理文集》和他的各类小说单行本。

走出西屋右转,南山墙外有两间小屋,门牌上写着:“小屋,是用倒塌的南房旧材修建的,为赵树理家所有。赵树理的小儿子赵三湖回乡后曾多年在此居住。”屋门口坐着一位穿花上衣、戴珍珠项链手链、拿着手机的黑发妇女,我问:“你是赵树理的小儿媳妇吧?多大岁数了?”她回答说:“是小儿媳妇,77岁了。”我说:“咱俩同岁,合个影吧?”她站了起来,与我合影。因小屋前有乐队伴奏、演员合唱,不便多说话,我没有问她姓名,即与她告别。她向我挥手致意,被我抓拍。

3

拜谒了赵树理故居,我们向赵树理陵园方向走去。途中看到农户的院墙均被粉刷一新,写着赵树理的名言,比如“创作方法和作家的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我们搞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叫它能够起点作用”等等。走到与树理街的丁字路口,看到西北角有一座三层楼,楼前的巨石上刻着“赵树理展览馆”六个红色大字。但是展览馆大门紧闭,这天不对外开放。馆口的宣传牌上写着:赵树理展览馆,是中国赵树理纪念基地、山西省文艺家思想教育基地、山西省文艺创作基地、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城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展厅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以赵树理的活动和创作时间为主线,以赵树理忠诚于党的事业为辅线,用七部分内容清晰地彰显赵树理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创作和服务的一生。

我在馆口拍了照片后向北前去赵树理陵园。拾阶而上,在一片树林里,竖立着十个书籍形雕塑,刻着赵树理代表作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分别是:万象楼(1942)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孟祥英翻身(1944)李家庄的变迁(1945)登记(1950)三里湾(1953)锻炼锻炼(1958)灵泉洞(1958)十里店(1964)。

树林里,还有六个版面展示的是赵树理群众工作理念:“为人,密切联系群众。处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与群众共事,写作才能得劲。我每到一个村子里,总要找点事做。我常把我的做法叫作和群众共事——即共同完成一样的事。”“不和群众在一块做事,群众没有义务向我们报告情况;要和群众在一块做事,自己就变成了群众生活中一个成员,重要的情况,想不知道也不行。”“与群众共事,要学会与群众说话。做群众工作就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与群众心平气和地沟通,如果满嘴套话,颐指气使,群众不买账,跟群众就搭不上话。”“与群众共事,要多解决群众困难。做群众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帮群众解决问题,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设身处地帮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与群众共事能力,关键是要融入群众生活。”“与群众共事,是大学问也是大本事,要主动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与群众想在一起、说在一起、干在一起。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主动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帮助群众解难纾困,才能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对于联系群众,赵树理主张长期深入群众、参与群众工作、投身群众生活,与群众共事,他开出一个“久字方”:“久则亲:我想在一个村子里和群众共事能共到走不开的程度,就可以说是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融洽了——自然是更深入就可以更融洽。”“久则全:农村是个广大而具体的社会面,所包涵和所联系的方面甚广,不待到个相当长的时候,是不容易把它的重要方面都接触到的。”“久则通:初到一个村子里,你待得时间长了才不至于把某些不易理解的方面理解得简单化了。对现实能做融会贯通的理解,在作品中就容易避免简单化。”“久则约:每到一个农村,开始往往觉得情况简单,过几天逐渐发现不太简单,再后甚而会感到千头万绪,但是更久了反而又会觉得不过就是那几个重要头绪。”

走出树林,拾阶西上,赵树理陵园映入眼帘。陵园位于尉迟村牛头山上半坡的一块开阔地,坐西向东,簸萁形的靠山和两翼山坡松柏环绕。陵园的正中,安放着赵树理穿着中山装、半坐着的铜像,红色底坐上写着“赵树理”三个金字。

铜像前有一个长方形水池,由于天旱没有蓄水。铜像后有一个八角亭,亭额写着“浩气长存”。亭子里,竖立着汉白玉碑,上刻“赵树理墓”。碑背面的碑文长达十八行,落款时间“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四日”是赵树理八十岁诞辰。我在铜像前和墓碑前,分别施了三鞠躬礼。铜像和墓碑亭的后面和两侧竖立了三十余通小碑,碑文全是当年文艺界权威人士对赵树理的评价摘录。诸如,郭沫若的“赵树理作品最成功的语言,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臭味”,茅盾的“《李有才板话》是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周扬的“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译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刘白羽的“赵树理同志在发扬文艺的民族传统、文艺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陈荒煤的“向赵树理创作方向进军”、孙犁的“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敌后的著名抗日根据地,在炮火烽烟中,绽放了一朵奇异的花,这就是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马烽的“学习赵树理,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长期深入生活”,金炳华的“赵树理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作家”等等。除了这些评论摘录外,陵园大门至铜像两侧墙壁上镌刻的是漫画《小二黑结婚》四十一幅浮雕,形象逼真。整个陵园,犹若文学殿堂。

4

正观看陵园东北方的“赵树理诞辰一百周年晋城太行晚报百名读者纪念林”碑时,我发现一辆载客电瓶车从南驶来,在陵园底部停下。经向司机师傅打听,这是树理小镇的景交车。为了方便游客,繁荣旅游产业,村里专门修了一条旅游公路。旅游公路东接省道,南段为树理街,在赵树理展览馆南侧上牛头山,向北经赵树理陵园底部,二百米后拐向东,经赵树理书屋至赵树理故居附近,把相关的四个参观点连接起来。这是尉迟村因煤矿关闭导致集体收入锐减之后,整合树理文化资源,实现经济与文化双向发展的新举措。

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现在已经成为故乡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段允生,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检察官,河南省济源市作协会员,市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